发布时间:2025-10-17 11:23:43    次浏览
说在前面:教育孩子,特别是对父母来说,最喜欢用的手段就是惩罚,打也好骂也好,除了给孩子带来创伤以外,对于行为矫正的效率是很低的。所以十分不推荐家长惩罚孩子!!不论任何形式的惩罚,都是简单粗暴,效果较差的。十分赞同一楼Lydia的答案。基本回答了1.为什么跟孩子讲道理没有用:两岁半的孩子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2.如何教育:言传身教。我做点补充:关于如何言传身教。说道言传身教,那么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在班杜拉看来,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在斯金纳建立的S-R公式下,他做了有益的补充。认为有机体行为强化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二是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三是自我强化,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付的强化。自我强化参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标。所以我们要做孩子的榜样,是强调了第二点,替代强化。这也是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的,他倡导的最有效的行为习得的方法。所以你要明白孩子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就是因为母亲和姐姐经常在孩子面前穿,孩子模仿了你们的行为。但是知道原因了还不够,因为行为已经习得了,如何消退该行为呢?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请出斯金纳先生了。他不仅仅告诉了我们,行为是如何习得的。他还提出了行为消退的规律。正强化:给孩子一种好刺激,使孩子的某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负强化:去掉对孩子的一种坏刺激,使孩子的某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正惩罚:给孩子一种坏刺激,使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再出现负惩罚:去掉对孩子的一种好刺激,使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再出现。其中,正负两种惩罚是使行为消退的一种方式。但是,要鉴别对于小孩什么是真正的惩罚是不容易的,如题主描述恐吓孩子也无效,以为是逗他玩,这个时候恐吓就不是惩罚了,成为了强化,孩子觉得因为穿高跟鞋得到了姐姐的关注,这对他来说是好刺激。所以,惩罚往往不是一种好的策略,却是父母们用得最多的策略!!第一有时候你对坏刺激的理解和孩子对坏刺激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第二,有实验也证明了,惩罚对行为消退的效率是比较低的。所以,真正的方法是:强化孩子正确的行为,忽视孩子错误的行为。从而逐渐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例如:在穿高跟鞋这件事上,孩子如果穿了高跟鞋,家人就不理他。全家人都不理,无论孩子玩得多么欢乐。小孩子注意力都不会很集中的,玩不了多久就会觉得累了,没人理他,他更会觉得无聊,甚至这可能对他构成一种惩罚。孩子一旦不穿高跟鞋了,家人就表扬他,给与他喜欢的奖励,并且要说出理由:“宝贝真乖,终于明白小孩子穿高跟鞋很危险了。”这样形成了对比:我做这件事,就得不到关注,被忽视。我不做这件事,就有了关注和表扬。所以我不做了。过不了几次,孩子的行为就会矫正过来。所以,教育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自我行为要得当,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学习自己好的行为习惯。(如果真有不愿被孩子学习到的坏习惯,那么就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例如,穿高跟鞋,这本身不是坏习惯,但是孩子学习了就不好。那么,请把高跟鞋放在鞋架顶端,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回家了就立马脱掉,不让孩子经常见到大人在穿。)孩子一旦还是学习到不当的行为的时候,不要惩罚他,而是强化与之相反的行为,并且忽视不当的行为。仅仅适用于2—6、7岁前运算阶段的孩子。来源:知乎www.zhihu.com作者:曾小傻【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点击下载此问题还有21 个回答,查看全部。